虽然现在说是牛市,不少板块都在风风火火往上涨,但你看像爱尔眼科这种基本面还算扎实的所谓“好学生”,今年的日子是真不好过,股价一年到头几乎没抬头过,甚至还一直往下走,弄得不少老股东心里都郁闷得很。为啥爱尔眼科就涨不起来呢?要说简单,好像也不难理解。
第一,爱尔眼科挂着医药行业的名头,按理说医药近几年不管是疫情刺激,还是国产创新药,板块总是有热度。但你细看就发现,近两年的医药概念,“创新药”才是大热门,受到资金和题材的追捧。爱尔眼科主要是做传统眼病医疗服务,基本上和创新药啥热点都沾不上,这就像是一场热闹的晚会,整个舞台都在炒创新药的表演,爱尔眼科只能在一旁看着热闹。没有炒作题材,自然没人来抬轿,股价能涨起来才怪呢。
第二,拉回到自己身上,爱尔眼科这几年也不是说不干活,确实也还在增长。根据中报显示,2025年上半年门诊量能达到924万,看病的人不少,手术量87.9万也不算少,一年营业收入115亿,还有超过20亿的净利润,单看这些数据确实也算“家底殷实”了。但问题就在于,增速是真没多少。9%的营收增长,净利润基本没涨,扣非净利润稍微好点。但资本市场最喜欢的,终归还是故事和成长,当大家发现你增长慢了,炒的那股劲头立马就下来了。原来高高在上的估值,一下就变得压力山大。
讲到这大家也许要反问,那这些眼科医院不是还新开不少吗?门诊量、手术量不是还在涨吗?怎么就不被看好呢?其实这里面最大的矛盾就是——市场供给比需求跑得还快。过去几年,大家都觉得眼科是个好生意,尤其是在近视越来越多、老龄化人口越来越高的背景下,谁都想分一杯羹,这就直接促成了大量的“扩院潮”。爱尔眼科更是激进,到处开新医院,到处招加盟,结果就是市场上眼科相关服务的供给大幅增加。
从短期来看,这当然可以带来快速增长的数字,啥门诊量、手术量一下子也上去了。但是时间长了,你会发现实际有需求看病的人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,或者说新增的那批需求,根本赶不上新医院的扩张速度。这就和开饭馆一样,附近居民就是那么多家,十家八家勉强转,但你要一下子二十家往上堆,总归是撑不下去的。到最后,僧多粥少,医院间竞争激烈,价格也卷,反倒自己的利润空间给拖垮了。
而且,大家都是奔着高成长预期给的高估值。现在爱尔眼科还守着30多倍的PE,增长却摆明了是要慢下来了,这谁还会为你买单?你站在投资人的角度看看,PE这么高,成长不显著,炒题材炒不动,还不如去买那些刚刚爆发有主题炒作的小票呢。
再回头看看公司业务本身,三大块收入都伴随着各自的天花板和挑战。近视矫正(屈光)业务是现在增速最快的项目,收入增长11%左右,但好也是得益于什么全飞秒Pro、全光塑、新技术。可问题是这类项目一旦市场上普及开,价格竞争马上跟上,技术门槛不高,大家都会做,护城河有限。
白内障项目虽然看上去受益于老龄化大趋势,人越来越老,总要眼病治疗。但实际上收入增速已经放缓,只有2.6%左右。这很大程度取决于患者支付能力和医保政策调整。再怎么说,医疗还是有天花板,大部分患者还要看性价比。
再说视光配镜这块,近视率的确高得可怕,尤其青少年那一堆数据让人瞠目。但是近视市场分散,竞争其实比大家想象的还大。公立医院、线下眼镜店、电商平台,还有各种民营连锁,哪个不是虎视眈眈?产业链条并没谁能吃独食,更没有高溢价的空间。
大家把这些数据一盘算,剩下的只有一个担心——爱尔的“高速度扩张故事”已经讲到头了,新的增长点还没出来。盈利能力基本靠老三样,未来要么靠开创新业务,要么靠控成本精细化管理。但这些,都不是市场立马买账的有力理由。
当然,公司也不是不想推点新花样。比如现在拼命在做“AI+眼科”概念,开发什么AI医生、智能诊疗,和中科院、华为云搞合作。要说这东西有没有未来?肯定有。但要说短期刺激股价,那就不现实。你看看现在股市有几个“AI医疗”的热点是真正带动业绩的?更多的还是拿来包装题材,炒个热点而已。对爱尔眼科来说,不是说不能成为亮点提升估值,但至少现在还得看实打实的数据,主题不能长盛。
再补一句,整个资本市场其实对一些老牌连锁医疗服务类公司越来越苛刻。你过去光靠规模能讲故事,现在不行了。市场缺钱,大家更加挑剔,能长跑下来的(有核心技术、独特模式的公司)才有人买账。那些靠拼命扩张医院数量拉动业绩的,已经到了不得不转型的节点。
还有一个小细节其实值得关注——爱尔本身的股本盘子已经不小了,机构持股比重很高。在宏观环境反复、整体经济增速下移的大背景下,外资和公募越来越“惜售”,一旦没有新故事,新业绩,那些原先高位拿货的资金大概率也没多少耐心继续抱下去。动不动就有减持,股价压着涨起来才叫难。
说到最后,其实不用太多专业术语,只要看清一个路数:现在爱尔眼科的高估值,是建立在高速增长、不断扩张的基础上的。一旦大家意识到这种模式见顶,增量空间有限,而成长性又跟不上,估值压力马上就要释放出来。哪怕公司再怎么挣扎,股价也很难找到持续向上的动力。
或许未来仍然会有些机会,比如政策推动、市场有新的细分业务爆发、技术革新真的能给公司估值带来提升,但就当下而言,大家都在观望,也都不愿意去接这个“高位接力棒”。所以爱尔眼科为什么不涨?很简单——成长没怎么看到,估值又降不下来,还没啥新花头吸引资金,自然熬不过现在这波冷板凳。
这样一分析,其实所有“高估值老蓝筹”的窘境都差不多,爱尔眼科只是这场转型潮里的典型案例之一。谁也不是天生就该涨的,只有走出自己的新路子,才可能迎来下一波春天。投资就是这样,不怕慢,就怕看不到希望。而现在,爱尔的希望,还没明白亮出来。
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,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,请及时反馈,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。
杭州银行股票股,第一配资网,常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