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剑不可常出鞘,慧不可尽显于人。"
《菜根谭》有云:"鹰立如睡,虎行似病,正是其攫人噬人手段。"此般藏锋之妙,恰似太极阴阳鱼,白中隐黑,动里含静。
图片
智不露锋:守拙者知锋芒易折,总在渊默处养三分浑厚。
才不炫巧:守拙者艺似老农耕田,深耕易耨,在浮华世相存半亩拙心。
功不贪赫:守拙者视名若雪,落掌即化,在青云路上筑九曲栈道。
无言处自有天地:处世当如铸剑,七分火候在炉,三分淬炼在时。
《格言联璧》中记载:"聪明睿智,守之以愚;功被天下,守之以让。"
图片
少年时总慕"八面锋棱",涉世久乃悟: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。那些时时显山露水的,往往触藩羸角;那些处处争强好胜的,终究孤掌难鸣。三国荀攸运筹帷幄,却每在曹操面前佯作不知;北宋晏殊七岁能文,偏以"勤勉"掩其天资。古贤暗喻:人间至慧,是良贾深藏,大辩若讷。
01 智不露锋,自有乾坤
《史记》载陈平少年时主持分肉,父老赞其公平。他却道:"使平得宰天下,亦如是肉。"后助刘邦定天下,每逢吕后问政,必称"容臣三思"。当周勃等老臣被贬时,唯他稳居相位。
图片
反观杨修,恃才放旷,解"鸡肋"之令,终招杀身祸。曹操叹曰:"露巧之人,如持烛夜行。"
今之职场常见两类人:一种遇事便逞急智,反成众矢之的;另一种大智若愚,解困时似拙实巧,建言时以退为进。
守拙者思虑如古井:谋事时留三分余地,似围棋保留"气眼";断事时存两分糊涂,若郑板桥"难得糊涂";成事时敛一分锋芒,像越王剑入鞘藏光。智圆行方,才是立身根本。
02 才不炫巧,方得久长
王羲之写《兰亭序》,酒醒后再书不得其妙。友人问其故,答曰:"刻意求工,反失天然。"其子王献之幼时练字,他暗加其墨,教以"功夫在字外"之理。
图片
《文心雕龙》有言:"夸饰有节,修辞立诚。"宋代苏轼早年文章锋芒毕露,乌台诗案后乃悟"绚烂之极归于平淡",遂有《赤壁赋》这般"不着一字,尽得风流"的至境。
今之文坛多见两种境况:有人稍得小名便四处题字,终成江湖笑谈;有人满腹经纶却甘于寂寞,反得世人敬重。
守拙者治艺如种玉:著文章留三分稚气,似齐白石画虾须;展才学存两分含蓄,若曾巩"纡徐简奥";露身手敛一分机巧,像张旭醉书忘形。大音希声,方为至艺。
03 功不贪赫,暗蓄势能
《汉书》记张良助刘邦得天下,拒受三万户侯,自请封留县。晚年更称病辟谷,云:"愿弃人间事,从赤松子游。"后来韩信等功臣多遭诛戮,唯他得善终。
图片
对比年羹尧,西北建功便僭用黄袱,终致身败名裂。雍正朱批:"尔自恃功高,竟不知雷霆雨露皆是君恩。"
图片
今之商政两界,常见两种结局:有人稍有建树便居功自傲,转眼跌落神坛;有人厚积薄发而谦冲自牧,终成常青之树。
守拙者建功如酿泉:受褒奖时退后三步,似洞庭退水现君山;得势时留七分清醒,若范蠡载酒泛五湖;登高时存二分畏怯,像登华山必择长空栈道。盛德若愚,方是保身之道。
04 无言处,自有天地
八大山人画鱼,常不画水而江河自现。
处世何尝不是如此?给智慧留三分懵懂,才有进益空间;给才华存两分钝感,方得大器晚成;给功德敛一分显赫,才是长久之计。
图片
那些把聪明写在脸上的人,如琉璃盏盛露,华而不实;那些将机巧挂在嘴边的人,似纸鸢系铃,风急线断。
古语云:"良工不示人以璞。"
真正的圆满,从不是锋芒毕露,而似老蚌含珠——温润内敛,光而不耀。守拙,是给智慧穿上的素衣,也是为才学筑起的城垣。
#历史##头条深一度##头条创作者##资治通鉴#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杭州银行股票股,第一配资网,常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