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车市太疯了,网上冒出奥迪Q2L清仓只要13万多的消息。 这车原本定位豪华品牌,标配2.0T发动机,现在居然跟国产车打起价格战。 二手车商连夜算折旧账,发现新车价比同款二手车还便宜,这波操作直接把市场搅浑了。
2025年开年,超30个汽车品牌集体加入降价大军,其中BBA等豪华品牌的降价幅度尤为惊人。 奥迪A6L店端裸车起售价仅约28万元,较官方42.79万元的起售价降低近15万元;奥迪A4L店端裸车起售价19万元起,最高降幅约10万元。 这波降价潮不仅席卷主流豪华品牌,甚至波及到了超豪华汽车领域,劳斯莱斯、宾利等品牌也出现超百万元的综合优惠。
奔驰E级店端裸车起售价可降至30万元区间、C级店端降幅超过14万元,GLC、GLE系列店端降幅更大,最高降幅可近20万元。 保时捷甚至推出卡宴限时首付9.98万元起的活动,5年贷款方案下,落地车价降幅近30万元。 这些数字背后是豪华品牌面临的空前销售压力,2025年第一季度,宝马中国交付量同比下降17%,奔驰中国销量约15.28万辆,同比下降10%,保时捷中国销量同比下滑42%。
新能源车的强势崛起是推动这波降价的关键因素。 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销突破1000万辆,新能源渗透率连续多月迈过50%大关。 比亚迪、特斯拉两大新能源巨头带头促销,长安、吉利、奇瑞等传统车企,“蔚小理零”在内的新势力全部加入战局。 在2025年第一季度品牌零售销量榜上,比亚迪、大众、丰田、吉利汽车、五菱汽车占据前5席,奥迪卡位第10名,成为销量前10名中唯一的豪华品牌,而宝马、奔驰、保时捷销量已跌出前10。
购车人群的转变加剧了传统豪华品牌的困境。目前购车人群主要以年轻人为主体,他们对于品牌沉淀并不敏感,更关注车型的性价比。 有调查显示,35%的年轻用户觉得奥迪标不如大屏幕重要。 这些年轻消费者向往的是新科技、新性能、新设计和新理念,对时尚创新性极强、科技感十足的新能源车情有独钟。
经销商在价格战中承受巨大压力。 目前卖一台车利润只剩几千元,连给销售提成都不够。 有店长抱怨说年底奖金全靠厂家补贴,这种模式难以持续。 在华南地区,一些保时捷终端店的库存天数超过300天的车辆超过10辆,最长的库存时间超过500天。 高库存压力下,经销商不得不加大优惠力度以促进销售。
二手车市场直接受到新车降价的冲击。 一些二手车商发现,新车价格甚至低于同款二手车,导致手中囤积的车辆亏本甩卖都难以出手。 有车商坦言手里囤了二十台奔驰A级,现在亏本甩卖都没人接盘。 这种价格倒挂现象破坏了二手车市场的稳定体系,保值率暴跌成为普遍问题。
汽车行业投资顾问舒畅指出,根据3月第二周的销量快报,让利幅度巨大的东风系产品并未取得销量的全面回升。 这表明价格战已不再是提振销量的万能药。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,由于新能源汽车分流,豪华车促销力度将持续增大。
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新年致辞中强调:“我们不简单地打‘价格战’,而是要长期坚持打技术战、品质战、品牌战、服务战,以及企业的道德战。 ”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表示,2025年行业会更关注配置,包括自动驾驶的配置。 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也认为,价格战要转向科技战、品质战、服务战。
消费者购车行为发生显著变化。 相比品牌溢价,如今消费者更看重实用性和性价比。 4S店销售不再仅仅讲述品牌故事,而是需要向消费者展示保养费计算表和残值率折线图。 消费者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“等等党”,他们预期价格还会进一步下降,持币观望的心态明显。
奥迪长春工厂已经开始拆产线转型,供应链那边博世的底盘件采购价涨了15%,这些变化将逐步传导至终端市场。 东吴证券研报显示,除超一线豪华车品牌外,从2021年以来,宝马、奔驰、奥迪、凯迪拉克等品牌终端价格持续下探,中国汽车市场正在完成从品牌导向到价值导向的过渡,产品力成为影响购买的首要因素。
宝马4S店的销售工作常态是晚上9点才下班,方便客户工作日下班看车。 但延长营业时间只是表面现象,更深层的变革正在发生。 3月底,比亚迪10款非智驾车型以一口价的形式清库存;紧接着的4月,宝马5系反应迅速,降幅近15万元,远超过比亚迪平均降幅的1万元。
这种快速反应机制表明豪华品牌正在适应国内车市的竞争节奏。 然而,单车成本上涨了八千元,再让利就是真亏本了。 最紧张的是经销商,现在卖一台车利润只剩几千块,连给销售提成都不够。 有店长抱怨说年底奖金全靠厂家补贴,这模式撑不了多久。
油车和电车混战更凶。 比亚迪DM-i横插一脚,30万级别市场被理想L6搅得天翻地覆。 燃油车企只能硬着头皮降价,可补贴退坡后,单车成本涨了八千块,再让利就是真亏本了。 上海车展前各家都在放探子,你调低价格我看竞品反应。
厂子们互相掐得狠,奥迪突然停产A5 Sportback,把产能全转去造便宜车型。 这招有点赌,入门车卖得便宜了,老车主会不会骂水军?宝马奔驰也不含糊,终端价格体系乱成一锅粥,连老员工都看不懂政策了。
懂车的消费者开始翻数据对比表,发现省油能多掏几万块是不是划算。买车的考量越来越实际了,后排能不能跷二郎腿,后备箱装不装得下婴儿车。 有测评团队实测奥迪Q2L的空间效率,2628mm轴距装四人行李刚够用。 但隔壁标榜家庭取向的国产SUV,轴距长了50mm却比豪华车便宜两万。
品牌溢价也在缩水。 90后购车群体更看重实用性,有调查显示35%的年轻用户觉得奥迪标不如大屏幕重要。 4S店销售现在卖车,光讲LOGO故事不行了,得掏出保养费计算表和残值率折线图。 消费者玩起等等党,听说再过三个月优惠还能多两万。
供应链成本上涨传导到终端市场。 博世的底盘件采购价涨了15%,这直接影响了整车生产成本。奥迪新上的1.5T加7速干式双离合,扭矩数据看着漂亮,可实测燃油经济性不如丰田那台2.0L自吸发动机。 这些技术细节成为消费者对比的重点。
二手车商连夜算折旧账,发现新车价比同款二手车还便宜。 这波操作直接把市场搅浑了。 有个车商说他手里囤了二十台奔驰A级,现在亏本甩卖都没人接盘。 厂家这么压终端,经销商利润空间能有啥好? 发动机参数也能当武器使。
同期宝马MINI和奔驰A级也跟进降价,三个豪华品牌一块儿破价,连带二手车市场保值率暴跌。 现在谁都不敢打包票说这波价格战能持续多久。 消费者也玩起等等党,听说再过三个月优惠还能多两万。 上海车展前各家都在放探子,你调低价格我看竞品反应。
奥迪长春工厂已经开始拆产线转型,供应链那边博世的底盘件采购价涨了15%,传导到终端会是个什么情况? 现在谁都不敢打包票说这波价格战能持续多久。 或主题豪车集体降价引爆市场:德系双车让利超10万引发保值率危机。
这波降价潮不仅影响了新车市场,还波及到了汽车金融和保险领域。 一些金融机构开始调整对豪华品牌的贷款政策,因为车辆残值下降增加了风险。 保险公司也重新评估保费计算方式,考虑到车辆贬值速度加快。
消费者在购车时更加理性,他们会详细比较不同品牌的保养成本、油耗数据、维修费用。 社交媒体上出现了大量对比视频和文章,帮助消费者做出决策。 一些网红车评人通过实测数据展示各车型的优缺点,进一步影响了市场选择。
豪华品牌为了应对挑战,开始加速电动化转型。 宝马推出了多款电动车型,奔驰也加大了在纯电领域的投入。 然而,这些电动车型在价格上仍然面临国产新能源车的激烈竞争。 比亚迪的汉系列、特斯拉的Model 3等车型在30万级别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。
经销商网络也在调整策略。 一些4S店开始引入更多服务项目,如延长保修期、提供免费保养套餐,以吸引客户。 但这些措施增加了运营成本,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。 有经销商表示,他们现在更依赖售后服务和二手车业务来维持生计。
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在重塑。 传统豪车品牌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和策略。 一些品牌开始注重本土化生产,以降低成本。 例如,奥迪在中国加大了本地化零部件采购比例,试图缓解成本压力。
消费者对智能化的需求日益增长。 车载大屏幕、自动驾驶辅助系统、智能互联功能成为购车的重要考量因素。 豪华品牌在这些领域投入了大量资源,但国产新能源车在智能化方面进展迅速,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。
价格战的持续引发了行业内的广泛讨论。 一些分析师认为,过度降价会损害品牌形象和长期价值。 另一些人则指出,市场洗牌是必然过程,只有适应变化的企业才能生存。这场争论反映了汽车行业面临的深刻变革。
二手车市场的动荡还在继续。 一些二手车平台开始调整估值模型,以反映新车降价的影响。 但估值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交易难度,买卖双方都变得更加谨慎。 有业内人士预测,二手车市场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找到新的平衡点。
供应链问题也影响了价格战的走向。 全球芯片短缺、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推高了生产成本。 车企在降价的同时,不得不寻求其他方式来控制成本,如优化生产流程、减少配置选项等。 这些措施又可能影响产品竞争力。
消费者购车决策过程变得更加复杂。 他们不仅比较价格,还关注车辆的安全性、环保性能、科技配置。 第三方评测机构的影响力增大,独立测试结果往往能左右消费者的选择。 豪华品牌需要在这些方面展现出优势。
一些豪华品牌开始尝试新的营销方式,如线上直销、订阅服务等。 但这些新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,效果尚不明确。 传统经销商体系面临挑战,如何转型成为紧迫问题。
汽车行业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。 但可以肯定的是,竞争将更加激烈,消费者将成为最终受益者。 这场价格战不仅改变了市场格局,还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创新和进步。
杭州银行股票股,第一配资网,常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