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事儿得从黑龙江绥化说起,那地方在东北,经济不算太发达,但这些年也在跟着振兴东北的步伐往前走。绥化东城客运站,本来是当地政府推出来的惠民工程,总投资3600多万元,占地1万平方米,主站房建筑面积3313平方米。
按理说,这么大一笔钱砸下去,该是改善老百姓出行的好事儿。可现实呢,从2015年建成到现在,整整10年过去了,这站还闲着没启用。老百姓想坐长途车,还得去老客运站,那地方破破烂烂的,候车厅挤得慌,设施陈旧,用着不方便。
人民日报前几天,准确说是8月18日,刊发了篇来信调查,就是基于绥化市王先生的一封信。他反映了这个问题,东城站建成了却不开门,钱花了,事儿没办成。记者去实地看了,老站那边车多人挤,新站这边大门紧锁,成了摆设。
这报道一出,网上议论纷纷,好多媒体跟进转载,像联合早报、凤凰网啥的,都在说这事儿。绥化交通运输局局长宋加平在采访中直言不讳,承认了问题存在,给出了三方面原因:一是站门前有滞迁户,拖到2021年底才拆完,影响了工程验收;二是施工单位报资料不及时;三是长途客运市场整体下滑,需求不如从前了。
话说回来,这三点原因听着有道理,但仔细一琢磨,问题没那么简单。施工单位那边不干了,他们的负责人金复杰直接否认,说资料早准备好了,是局里干部不作为,新官上台不理旧账,怕担责。
滞迁户那块儿,据查证,是在站正门西侧空地,并不直接挡着验收流程。资金结算也卡壳了,总投资3600多万,只付了1691万,剩1910万到现在还没结清。这钱搁谁身上都着急,施工方催了多少回,局里却总推说资料不全。东北这地方,经济压力大,财政不是宽裕的,钱这么拖着,换谁都觉得不对劲。
再看市场下滑这事儿,其实早有苗头。全国长途客运从2013年左右就开始走下坡路,高铁普及了,私家车多了,飞机票也便宜了。到2014年,铁路客运量就超过公路了。绥化那时候还上马新站项目,规划上明显没跟上形势。
东城站2011年底开工,2015年建好,正赶上市场低谷。结果呢,新站不开,老站顶着用,市民出行照样不便。绥化不算大城市,长途车需求本来就有限,这么一闲置,资源白白浪费。
这还不算完,绥化同期还建了另一个西城客运站,投资更大,5156万元,占地2万平方米。两站开车就20分钟的距离,建这么近,规划上就让人挠头。西城站建好后,运营了一年多,到2017年左右就关了门,因为亏损严重。后来转给了经开区,改成创新中心啥的,但大部分空间还闲着,只进了几家超市和公司。
两个站加起来,花了将近9000万,结果一个没开,一个关了,这账怎么算都觉得亏。交通运输局在采访中还强调,说当时长途客运市场还好,不能简单说规划不合理。可数据摆在那儿,全国趋势明摆着,地方上硬上项目,难免让人觉得决策太草率。
绥化交通运输局这些年领导换了好几茬,每任都忙自己的事儿,旧项目就这么拖着。宋加平上任是2024年6月,他之前在文化广电旅游局干局长,现在转过来,面对这堆烂摊子,也得收拾。
局里表示,吸取教训,以后上项目先充分论证,还要做问卷调查,征求群众意见,避免财政浪费。东城站预计2025年底就能投用,结算尾款也在推进。这话听着靠谱,但老百姓等了10年,早干嘛去了?如果当初就这么办,会拖到现在吗?
这事儿暴露出的问题,不光是绥化一地。东北振兴喊了多少年,地方上资金紧巴巴的,还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。可有些项目上马时猴急,花钱大手大脚,建完后不管不问,造成严重损失。东城站闲置10年,建筑老化了,维护成本还得花钱。
市民写信反映,就是因为看不下去,老站破旧,新站不用,出行受罪。媒体一曝光,官方态度立马积极起来,承诺整改。这说明啥?监督力量重要,群众意见得听进去。
从经济角度看,绥化在黑龙江属于中游水平,过去10年受大环境影响,发展不容易。3600万在当时不是小数,现在看更觉得可惜。如果这钱投到更急需的地方,比如修路或民生项目,该多好。可现实是,项目决策脱离实际,论证不充分,就上了马。西城站那块儿,本来规划新区建设,结果国家没批,站建好了新区没影儿,运营自然亏本。两个站这么近,功能重叠,明显没统筹好。
官方承认,手续不严密,体制机制管理不严。这话点到要害。验收拖延,结算卡壳,都是管理松散的表现。新官不理旧账,这在基层挺常见,怕背锅,就搁置不管。施工方金复杰直言,是懒政怠政。话说,这么大一笔公共资金,花了不追责,谁还当回事儿?建议倒查10年,有问题查清楚,没问题也给群众个交代。否则,类似事儿还会发生。
#优质图文扶持计划#
杭州银行股票股,第一配资网,常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